当前位置:首页 > 课标解读 > 课标解读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6)

2016-02-24 11:48:07 作者:孙红军 来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组 阅读:130527 评论:0

简介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罘绞胶退嘉方式的变革。...

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2年级(低)

3~4年级(中)

5~6年级(高)

17.1利用和改造材料的形状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l         能辨别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如铁、木头、石头、塑料等;s道它们的基本特征,如软硬、光滑等。

l         利用身边的常见材料制作简单的工具和器具。

l         能够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l         能够通过改变材料的形状来改变产品的功能,如改变纸的形状来增加纸桥的承受力等。

l         能够通过改变物体的外部结构来改变物体的稳定程度。

17.2利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l         说出常见工具(如剪刀、锤子)的名称及功能;使用工具对物品进行简单加工。

l         使用常见测量工具(如米尺、钟表等)测量长度和时间。

l         说出肉眼观察和仪器观察结果的不同。

l         操作和使用简单的测量仪器,如温度计、测力计、量筒、量杯等。

l         使用酒精灯安全加热物体。

l         制作和使用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沙漏等。

l         举例说出常见精密仪器和工具的名称及功能,如显微镜、传感器等。

17.3利用简单机械可以增加力量、方便工作。

 

 

l         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l         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l         利用简单的装置来改变力的传递方向和大小、控制物体的运动等。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常见工具和器具的操作和使用,学习简单的加工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以及身边可以操作使用的轻便机器,意识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生产工具,工具是人的力量的一种延伸。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比较和辨别各种p的性质和特征,通过改变纸的形状、结构等来改变纸质材料的承受力。观察不同结构对稳固程度的影响,在设计和搭建结构时采用一些基本方式来加强结构的稳固性。(学习内容17.1

2)操作和使用简单常见的锤子、刀具、温度计、酒精灯,对身边的物品进行简单加工、测量、加热等。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测量仪器,运用基本测量仪器来测量和比较长度、时间、温度等量的大小,如比较手表>秒表、沙漏、日晷等不同的计时工具的准确性,体会到使用工具的优越性。(学习内容17.2

3)通过操作使用的杠杆、滑轮、斜面、轮轴等简单机械,体会机械能够增加人的力量或者让人工作更加方便;在生活中寻找常见的简单傩档脑擞檬道,观察简单机械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运用杠杆、滑轮、齿轮等简单机械装置来进行力的传递并加以分析。了解运动的不同形式和转换方式,在设计中初步运用某些机械装置来实现这些运动形式之间的转换(学习内容17.3

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2年级(低)

3~4年级(中)

5~6年级(高)

18.1设计是完成一个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

l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说出完成工作的基本步骤。

l         能够分摊和承担朴Φ娜挝瘢合作完成较为简单的任务。

l         利用提供的材料来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务,如利用电线、电池接成通路驱动玩具马达等。

l         利用语言、影像,如摄影、录像、文字与图案、绘图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l         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l         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

18.2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要遵循一定的准则。

 

l         在设计的时候,分析可利用的资源。

l         简单评估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重要因素,预想使用效果。

l         诊断已完成的某一产品,如弹力小车的简单故障,以发现其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并尝试加以修复。

l         在观察或交流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想法、草图、模型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l         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调整。

18.3工程和技术的产品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

 

l         举例说出现代科技产品给个人生活带来的便利,如洗衣机、手机等。

l         知道人们的生活和工厂生产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废物。

l         知道重要的发明和技术给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如电、互联网等。

l         提出日常生活进行垃圾减量、物品重复使用、资源回收的可行办法并付诸实践。

l         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运用。

18.4不同时代和社会有其标志性的工具和技术。

 

 

l         知道农业时代的工具特点,举例说明农业时代的科技产品。

l         知道工业时代的工具特点,举例说明工业时代的科技产品。

l         知道信息时代的工具特点,举例说明信息时代的科技产品。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和制作一件作品或产品,来了解设计作品、完成项目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和舒适,意识到创意设计能够改变生活质量,同时也要意识到技术进步会带来某些不良的影响,如环境污染问题等。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通过按图装配、按流程完成等程序性说明书,来完成一架玩具小飞机的组装,讨论设计图、说明书和成品之间的关系。(学习内容18.1

2)在家或校园中观察常见的物品,寻找这些物品的不足和缺陷;查阅有关资料,设计方案加以-补。设计简单的通过不同途径传递信息的方案,如通过声音传消息、通过制作“土电话”来传送声音信息通过闪光传递信息等。(学习内容18.2

3)通过使用手机、电饭煲、洗衣机、卷笔刀等常见的科技产品,掌握使用的方法;调查当地比较大的工程项目,了解其进度和功用。(学习内容18.3

4)通过利用生活中容易取得的材料,如石块、泥土、树枝、藤条、塑料瓶、铁罐、铝罐或绳子等,设计简易的工具或器具,了解和比较不同时代使用的典型工具和生活场景,体会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学习内容18.4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分别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等四个方面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建议。这些建议汲取了当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精华,也是近年来我国小学科学教经验的凝练与提升。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理解、内化并指导自己的科学教育实践。

一、教学建议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阵地。随着科学课程目标的多元和科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小学科学教学变得更杂更具专业化。这不仅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中,也表现在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灵活互动中,还表现在教学方法、策略、手段的适当选择和运用中,而这一切又基于对学情的精准分析与把握科学教师应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

(一)教学设计建议

1注重整体教学设计

科学素养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科学态度,也包括运用科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某些科学概念需要持久的进阶性学习与经常性的迁移运用方可形成。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设计思路,了解教材科学概念、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纵向发展脉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为有计划、循序渐进地、综合地达成小学课程目标提供保障。整体的教学设计还包括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和自然资源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

2注重了解学情。

教材是普适性的,很难兼顾各地区、各学校、各班级的具体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 学情包括学生的前概念、学习动机、能力水平等方面。这些特点不仅表现在年级之间的整体差异上,还表现在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

了解学情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幕图、概念图、观察等。教师可以依据学情信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做适当修改,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实际。

(二)教学方法建议

1注重探究式教学

探究教学是让学生用一种类似于科学家做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它有=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本质的理解与内化有助于科学思考技能的形成,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应提倡“做中学”多给学n动手实做的机会,把动脑的机会镶嵌在亲历亲为的探究过程中,如让学生思考证据的可信程度、论证的合理性,以及提出新的探究方案。要使科学探究有适当的不确定性,避免模式化的探究。要选择与主要科学概念相关联l学生感兴趣并且适合小学生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应合理把握“指导性探究”“引导性探究”和“自主性探究”的介入程度和介入方式,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

2.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不同的学习目标要用不同的方法达成。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并灵活地与不同的教学目标相匹配。要多采用符合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科学游戏、探究性学习、科普剧的创作与表演、现场考察、科学辩论等,都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

(三)教学过程建议

1.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情

学生的背景是多种多样的,这不仅反映在前概念上的差异,还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接受程度、接受过程的差异上,这要求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还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即时性想法。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想法,对话、追问、作表现…都是了解学生想法的有效手段。教学过程中的学情还包括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

2.要灵活处理教案

课堂教学不能“走教案”。当教学方法不起作用时,当教学过程中出现新的教学契机时,当学生对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时,当学生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时,教师都应灵活地处理教案,或抓住新的教学契机,或改变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之更加有效。

(四)概念教学建议

1.重视科学概念的作用

科学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包括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理论等。概念性知迨强蒲Э纬痰暮诵模它不仅可以整合大量科学事实,而且是对自然现象、科学事实的本质反映。掌握概念性科学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2.要关注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平衡

事实性知识是理解概念性知识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科学教师要注意两者的平衡,不能使概念性知识的学习成为无源之水,也不能使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缺乏统领,在一个框架内整合科学概念和科学事实,把具体的科学事实作为科学概念的特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五)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建议

课堂上学习科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不应把小学生的科学习束缚在实验室或教室这个时空有限的范围内,教室外各种真实的问题情境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

1鼓励学生经常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让科学知识、科学思考技能经常处于“活化状态|即经常被运用的状态。鼓励小学生关心并参与各种媒体上和科学有关的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讨论,鼓励小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问题最好来自学生或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

2注重跨领域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应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用综合的跨领域的学习模式。如“教室的空气是否安全”这样的问题就是合适的问题,它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又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还可以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六)学科关联建议

科学课几乎与小学所有课程都有关联:它既可以为所有课程的学习做贡献,所有课程也可以为科学的学习做贡献,尤其是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1.重视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科学与数学的内在联系是不言而喻的,科学探究中m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开数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m水的温度建立热水温度下降的模型。

2.重视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写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例如让学生按科学探究的过n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3.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的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因其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获益;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因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交织而相得益彰,和环境保护、可持续e展有关的议题特别容易实现两者的互动和整合。

(七)教学媒体建议

教学媒体多种多样,有传统挂图、投影片等媒体,也有更先进的媒体。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b教学媒体及技术正成为科学课堂师生重要的认知工具。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它能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有助b学生的理解;它可以通过创设虚拟的问题情境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还可以利用电子探测仪和图像软件包,使信息的采集更加便利、直观。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取与共享信息,体现大数据时代相关性研究的便利。现代教育技术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动机。

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教师应注意:

1.让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不仅为科学概念的理解服务,更要为科学探究的学习服务。如利用DIS技术、互联网搜集数据,利用动画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等。

2.在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的同时不要忘了真实情境、直接经验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不要让操作鼠标替代动手做的科学活动,亲手做实验的感觉与玩虚拟科学游戏的感觉是很不相同的,意义也不一样。

二、评价建议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辅相成。评价的目的多元,不同目的的评价的重点、方式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也各异。

(一)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它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属性。课堂教学评价常常是非正式的,不断进行的,其目的是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进程的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是:

1.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技能掌握程度目标之间的差距。

2.学生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态度与兴趣

3.学生思考过程是否合理。

常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有:提问、对话、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检查作业(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记录)、让学生出声思维等。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做出专业的分析与判断,意识学生反应背后的原因或障碍。

课堂教学评价获得的信息主要用于教学的决策:它帮助教师决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应该创造什么机会让学生反思与修改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自我矫正有问题的想法。

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差异性也依赖于课堂教学评价的信息。

(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学生的自评互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以及和他人互评交流的活动。学生的自评互评活动很重要,因为弥补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和目标之间差距的人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为此,学生必须清楚他是否知道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他现在处于什么位置,该怎样前行才能达到目标。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尤其是反思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自评互评的重点是:

1.是否清楚地知道当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2.与标准相比,我已经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3.我是否足够努力。

4.和其他同学相比,我的强项是什么,弱项是什么,我可以向其他同学学习什么。

5.我的学习方法、策略是否有效,还可以怎么做得更好

学生的自评及互评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在教师的精心培育和不断练习中方可形成。,教师应注意

1.和学生一起讨论评价标准,如什么是好的实验设计、什么样的结论是可靠的、可以制什么样的科学实验室f则等,讨论会促进标准的理解和内化,学生愿意践行他们认可的标准。

2.尽可能有质性评价内容。自评或互评的结果不应简单地用等级或分数表达,因为它不能提供如何改正的有用信息。知道自己学习的真实情况,就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比简单地知道分数更重要。

(三)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学生进行一阶段的科学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主要在于让社会、家长、学校和学生对学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以确认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所达到的水平。

终结性评价的时间阶段可长可短,可是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后进行的评价,也可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学完后的评价。当通过评价获得的信息不仅仅用于判断学习质量还用于改进教学时,它又兼具形成性评价的功能。

终结性评价的重点是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终结性评价应覆盖课程标准的全部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各方面的目标要求。

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纸笔测验

纸笔测验题的设计要考虑科学知识的类型是科学事实还是科学概念,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或反省性知识,还要考虑这些知识的认知水平要求是记忆还是理解及运用,还是分析批判或创造性解决问题。要设计一定比例的高认知水平问题。


相关评论